requestId:6868ceda234a94.17749801.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題:20載教育援疆的背后:一所邊疆大學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一所普通的邊疆大學,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部省合建”高校,位于新疆的石河子大學(簡稱“石大”)走過了不平凡的辦學之路。20年來,在北大等9所對口支援高校的支持幫扶下,石大強基礎、補短板、優結構,6成多畢業生扎根邊疆,其跨越式包養網發展成為我國教育援疆的生動縮影。
從“多點”到“全面”包養網筑牢一流大學根基
5月12日,北京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20周年暨教育部高校團隊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10周年總結大會在北大舉行,來自國內10所高校的代表回顧了石大在對口支援下取得的累累碩果,展望學校未來發展。
2001年,教育部啟動“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包養。作為入選該計劃首批高校之一,北大開啟對口支援石大的序幕。2010年,對口支援工作升級加力,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9所高校組團支援石大,使該校迎來包養網發展重要契機。
“20年間,支援高校在學科建設、師資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服務、國際合作交流和內部治理能力提升上給予石河子大學全方位、高水平的指導和幫助,為學校各項事業包養網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石河包養網子大學校長代斌在總結大會上說。
北京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張平文代表高校團隊介紹,對口支援之初,包養網石大的學科結構還以農、醫為主,比較單一。多年來,各高校發揮各自學科優勢,幫助石大加強學科建設。如今,該校已成為擁有11大學科門類、94個本科專業、34個一級學科碩博學位授權點包養的包養網綜合性大學,構建起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
同時,石大也逐步構建起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才培養體系。包養數據顯示,20年來,該校已培養各類畢業生14.7萬多人,其中64%選擇留在新疆、兵團建功立業,就業去向落實率穩居新疆高校前列。
從“輸血”到“造血”培養骨干教師隊伍
在石大校園草坪上,包養矗立著北大優秀援疆教師孟二冬的雕像。至今,包養師生們仍深深懷念這位帶病堅守支教講臺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可敬師者。
“孟老師影響了我和同學,也影響了一批石大青年教師,我感恩北大。”石河子大學教師代包養表吳新鋒說,他在石大就讀時,北大派孟二冬等許多知名教授來上課,包養網讓他們受益良多;2006年畢業后,他又被推選到北大深造,先后獲得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470名優秀教師不遠萬里赴石大支教,開設包養數百門急需包養課程;640余人次專家學者在石大開展學術講座千余場;對口支援高校累計為石大培訓中層干部347人次,接收47名石大干部掛職包養網鍛煉……從“送進來”到“走出去”,數據背后,是對口支援高校20年包養網的無私奉獻和傾力幫扶。大批援疆教師掛職任教、捐資助學,為邊疆師生帶來了前沿知識和開闊包養網視野,也為石大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注入活力。
“石河子大學與對口支援高校已探索出一條留才、引才的特色路徑,使學校的師資培養進入了快車道。”石河子大學黨委副書記許先鋒在北大介紹,目前設在石大的包養北大研究生培養基地已為石大培養了80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華中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高包養網校也招收培養了近200名石大教師攻讀博士學位。
此外,各高校還通過聯合培養、插班學習、接收推免研究生等途徑,為1500多名石大學子提供赴對口支援高校學習的機會。
從“幫扶”到“合作”提升服務國家包養水平
資源欠缺、科研能力弱是制約西部高校發包養展瓶頸。為了不讓對口支援“人走茶涼”,多年來,各校包養網還以合作攻關方式,為石大可持續發展增添內生動力,幫包養助其提升服務國家水平。
許先鋒說,對口支援工作開展以來,各高校全力幫助石大提升科研水平,與學校共同承擔國家級項目143項、省部級項目384項。石大連續兩年中標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也實現零的突破。
圍繞新疆兵團發展需求,各高校還與石大聯合成立“中亞文明與西向開放協同創新中心”“新疆邊貿研究中心包養網”“油菜小麥科技示范基包養地”等科研平臺,在荒漠綠洲區高效農業與生態、化工綠色工藝及新型材料技術包養等特色研究領域產生了一批成果,服務新疆發展。
情牽石大潤天山,教育攜手戍邊關。“從統籌1校資源到集聚9校優勢,不變的是責任擔包養網當。”代斌說,未來,石大仍將堅守“以兵團精神育人,為維穩戍邊服務”的辦學特色,乘對口支援東風,努力建西部一流高校,與9校共同奏響興邊固疆的時代樂章。
TC: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