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唸書,是我的一種“呼吸”方法-找九宮格分享-文史–中國作家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e63a86a3066.13414495.

《王國維遺書》手跡

《王國維遺書》 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版

在我的書房里,有一部放在案頭的《王國維遺書》,一共16冊,平裝32開,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9月版,源自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的一個影印本,封面上“王國維遺書”五個字,為羅振玉(系金石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所書,并鈐有“羅印振玉”陽文方章。這部學術名著,陪同我渡過了四十個年齡。

回憶這部年夜著的購書舊事,似乎蠻有點兒意思,可以在這里說說。

作為一個百無一用的書迷,我有一種治不了的怪弊病——外出碰到書店的時辰,就走不動路了,非得拐出來會會“老伴侶”才安心。即便不買,蜻蜓點水逐一看一看有哪些書也好啊。

那是1984年中秋節的前幾天,家人要我往上海福州路的杏花樓這家老字號買月餅過中秋。阿誰時辰,我對這一類老字號老是心猿意馬。這一次我正東張西看時,忽然發明,賣書的上海古籍書店與賣糕餅點心的杏花樓,都開在統一條福州路上,且相距不遠。我便先不由自主走進了書店。這是上海束縛后最早停業的專門研究書店,作為讀者向往的一個老處所,天天前教學場地來覓書、淘書的人川流不息。

書店里靜靜而馨郁的氣氛,讓我似乎一會兒釀成了柳宗元筆下的一條游魚,不受拘束徜徉、沉醉在書的潭水里,“水尤清冽”,“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一種“縮小光亮”的美妙感到。買書、唸書,是我的一種“呼吸”方法,不然會覺得氣悶。我離開二樓,忽然面前一亮,被一部年夜書所吸引——它就是《王國維遺書》,正齊整而莊重地立在書柜里,仿佛在等候我的到來。這部書開本小,灰白色封面,樸實得不克不及再樸實了,像王國維師長教師生前的為報酬學那樣非常低調。

我趕忙召喚一位男性老夥計過去,讓他把書拿給我了解一下狀況。至今我還記得很明白,那是一位瘦瘦的老師長教師,戴著一副棕色鏡架的眼鏡。他從鏡片里顯露出的眼光,顯得親熱又有些猶豫,探身向前問了一句:“你真的要買?”想來他閱人有數,大要感到我不像是個唸書人。那時辰,我在復旦年夜學當教書匠近十五個年初了,也怪我那天穿得破舊了點,人又黑又瘦,倒像是剛進城的農人工。

老夥計有點兒不年夜情愿似的,終于漸漸從書柜里拿出第一冊讓我看。我又問他一共幾多錢,一邊伸手摸口袋。他就減輕語氣對我說,“儂要看明白了,這可是年夜師長教師王國維的書啊,要16元,很貴的,也不年夜不難看懂。”我在寫這篇短文的時辰,特意查了一下孔夫子舊書網,下面顯示1983年版的《王國維遺書》僅存一部了,標價1800元,是原價的112.5倍。不外那時的16元,也算蠻年夜一筆錢了,是我每月薪水的約三分之一。

老夥計一邊雙手警惕翼翼從柜子里捧出其余15冊,一路放在柜臺上,一邊靠近我,好意又低聲地再次提示我,“儂再想想,書賣出往是不克不及退的哦”。見我立場非常果斷,他轉而便一會兒情感低落起來,看來對我有點兒另眼相看了。他笑瞇瞇地隨口問了一句:“徒弟,儂在啥處所高就啊?”我只對共享會議室他負疚地笑笑,一邊趕忙取出錢來。

可是掏盡一切口袋,除了三張5元的鈔票,其余教學都是皺巴巴的一角兩角、一分五分的紙幣——那時鎳幣還未通用,放在柜臺上的紙幣倒有一年夜堆,數一數一共只要16元零2分。我忽然情不自禁地輕呼一聲 “啊呀”,信口開河:“糟了,沒錢乘公交車歸去了。”我記得,那時我家住在上海郊區東北角的零陵路250弄楓林新村。從這家信店步行約半小時到外灘標的目的的漢口路江西中路,搭乘搭座49路公交車中轉起點站,全部旅程約20公里,票價9分錢,下車再走五六百米就可以抵家了。

正在柜臺前忙著點錢的那位眼鏡師長教師一聽我這么說,有些驚詫地停上去。大要對我如許一小我,竟聚會場地然買了如許一套冷門的書心里很是激動的緣故吧,他想了一想對我說:“那儂下一趟再來買吧,書我幫儂留著。”想了一想又改口說,“我看儂也是一個愛書的人。如許吧,儂今朝把書帶歸去,我只收儂十五塊九角,儂下趟再過去還我就是了。”

我也深受激動,連聲說“感謝、感謝”。但最后仍是婉拒了他的一片誠懇,一手提著他為我用廢報紙包扎好的一套《王國維遺書》,走在店展林立、行人如織、轂擊肩摩的陌頭,真的是心里美家教滋滋的,覺得很幸福。不知怎么回事,我的腦海里,這時忽然涌起清代高鼎《村居》的四句:“草長鶯飛仲春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回來早,忙趁春風放紙鳶。”實在,買書和兒童春天放鷂子,畢竟有什么關系呢?

回抵家,內助楊敏芝問我:“月餅買來了是吧?”我只好對她說,“欠好意思啊,錢我用來買書了。”她只是對我笑笑,表現懂得和贊成。她是同濟年夜學建筑系出生的一位傳授級建筑design師,深知唸書的意義。可嘆她因病離世已近24年,不克不及讀到我這里寫確當年購置《王國維遺書》的這篇小文章了。

王國維是一位真正的國粹巨匠,1927年6月2日自沉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他平生尋求人格自力、思惟不受拘束,可謂在精力世界中跋涉的“苦魂”。王國維的高尚學術豐碑,尤其令人敬仰。他在哲學、文學、美學、史學、文字學、邊境史地學和考古學研討等範疇,都作出了首創性的杰出進獻。

掀開《王國維遺書》第一冊,即是陳寅恪師長教師所寫的一篇年夜序,從三方面扼要歸納綜合了王國維平生學術的深奧內在和獨到方式:“一是取地下之什物與紙上之遺文相互釋證;二是取外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相互補證;三是取外來之不雅念,與固有之資料相互參證。”他以為王氏這三類遺著,“足以轉移一時之風尚,而示來者以軌則”。我深認為然。

(作者為復旦年夜學中文系傳授、文藝學博士生導師)

TC:9spacepos273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