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7140ad7ee0c6.15563509.
李茉莉(左)濟南市檔案局技術保護處副處長,平陰縣安城鎮西鳳村“第一書記”文海生 (左一)濟南市經信委綜合處副處長,歷城區西營鎮白炭窯村第一書記楊小朋(后一) 濟南市婦聯組聯部副處長,濟陽縣垛石鎮柳家村第一書記張鋼(右一)濟南市殘疾人勞動就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章丘市官莊鎮三臺村第一書記李計珍(右)濟南市環保局辦公室副調研員,章丘市文祖鎮黃露泉村第一書記郎咸穎(右一)濟南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房屋管理處副處長,長清區馬山鎮西太平村第一書記
張坊鄉北趙村是省定貧困村。為貫徹中央、省、市關于“打贏脫貧攻戰”的要求,濟南報業集團對口幫包北趙村。“第一書記”趙明在報業集團領導和鄉黨委政府領導幫助下,和村干部一道,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改善村容村貌為起點,圍繞發展和脫貧兩大主題,有條不紊推進各項幫扶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編者按
黨員干部是扶貧開發的關鍵。扶貧項目在哪里,黨員作用就要發揮在哪里。
2012年5月,市委啟動實施了為期三年的“千村(社區)提升”工程,從市、包養縣兩級選派1300多名黨員干部到村(社區)擔任第一書記,采取“第一書記牽頭、所在單位掛鉤、工作組常駐”的辦法,結對幫扶貧困村,提包養網升工包養作薄弱村(社區)。4年來,第一書記幫扶村的基礎條件、經濟發展、黨建工作有了很大變化,實現了“發展上水平、群眾得實惠、干部受鍛煉”多贏。他們扎根泥土服務群眾,用真情暖民心、以實干贏信任,進一步密切了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讓全面小康之路越走越敞亮!
值此建黨95周年之際,本報走近6位深入基層一線的第一書記,傾聽他們的幫扶故事,感受他們對百姓的質樸情懷。
山坳里綻開的茉莉花
4年如一日,她扎根貧困山區,千方百計幫助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尋求致富門路;修路、打井、建廣場、安路燈,她與百姓并肩作戰,用智慧和勤勞作為通行證,帶領山區群眾走上了幸福的小康路——市檔案局駐平陰縣安城鎮西鳳村“第一書記”李茉莉,人如其名,恰如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把根深深扎在偏遠的大山里,為她熱愛的父老鄉親們送去芳香。
現在的西鳳村,有一條寬闊的水泥路直通村外,干凈整齊的路面配上路兩側嶄新的包養留言板路燈、圖文并茂的文化墻讓人精神振奮;田包養妹里水流汩汩,村民們忙包養網站著點種玉米,滿懷豐收的希望。眼前的一切很難讓人相信,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個山路崎嶇、靠天吃飯,市級掛上號的貧困村。
西鳳凰村全村82戶,276人,其中貧困戶9戶,14人,均為老弱病殘弱勢群體。村內耕地面積達500畝,但由于地處偏遠,村民收入以種植農作物和養殖畜牧為主,村里沒有任何經濟收入。打井修路、建文化大院……在西鳳村,村民們提起“李書記”的工作業績,都贊不絕口,而最為干部群眾稱道的是她探索嘗試的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在充分考察調研的基礎上,李茉莉爭取扶貧項目資金40萬元為9戶貧困戶安裝了屋頂光伏電站,在保證貧困戶自己用電基礎上,還可向國家電包養網售賣,每包養人每年收益3500元以上,使貧困戶不出家門便可掙錢。該扶貧方式一次投資長期收益,項目有效期近20年,為困難群眾找到了一條長期有效的脫貧途徑。西鳳村——這個飽經滄桑的小村莊在李茉莉的帶領下,終于涅槃重生,振翅奮飛。
利用“互聯網+”打通精準扶貧路
白炭窯村位于歷城區西營鎮以東7公包養里處,錦繡川上游,這里山清水秀、生態良好,是濟南市100個特困村之一。為促進該村經濟快速發展,村容村貌煥新,濟南市經信委綜合處派駐白炭窯村第一書記文海生創新思路,真抓實干,扎實有效開展好扶貧工作。
圍繞抓班子、帶隊伍、建制度,創新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文海生協調山東福生佳信有限公司研發“黨建微村”手機APP包養網VIP,將白炭窯村的人、地、物、房包養網、田、組織等各類數據納入平臺,將基層黨建、惠民政策、扶貧動態“三務”公開等各類信息相融合,引導廣大群眾依托平臺學理論、學政策、學技術。特別是開展建檔立卡、精準識別工作以來,村“兩委”依托這一平臺及時把貧困戶精準識別的標準要求、評議結果等內容在網上公示,并通過手機信息推送服務,確保每一名村民都能知曉,確保信息公開透明。同時,借助平臺實時管理貧困戶家庭變化和收支情況,全面掌握貧困戶脫貧動態。圍繞推動集體增收與貧困戶脫貧“雙目標”,開發“西營農商”APP,創新開辟互聯網訂制農場、定制牧場、定制蜂場,將全村37種農產包養留言板品包裝成年度套餐,采取區域銷售,網上預售,實時溯源,定期配送模式,村集體年增收入3萬元左右。
除了借助互聯網,文海生還包養甜心網充分發揮經信委職能優勢,積極聯系工業、軟件業、物流業和旅游業等行業企業,談項目、論合作,談效益,論收益。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很多企業已經主動把白炭窯村作為試點,來探索扶貧大數據、農村電商、健康食品、節能取暖、鄉村旅游等。在此基礎上,文海生又積極探索了“第一書記主導,第一村長主建”政企合作扶貧模式,聘請7家有實力、有意愿的企業家作為“第一村長”,為村莊脫貧解困謀思路、定方向、找項目、引資源,成為緊密合作、共商共贏的“扶貧搭檔”,目前政企合作項目共12個。
實施精準包養網車馬費扶貧提高扶貧實效
濟陽縣垛石鎮柳家包養故事村是全市100個貧困村之一,位于濟陽縣西北部,主要以種植小西紅柿為主。五保戶、低保戶、幫扶前貧困戶占了全村人口的50%以上。
從幫扶至今,針對柳家村實際,市婦聯派駐濟陽縣垛石鎮柳家村第一書記楊小朋突出“精準”二字,從組織建設、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文化建設和幫扶助困等5個方面,列出幫扶措施14個分項、25個具體項目,累計投入340萬元,先后完成特困戶危房改造、新建文化大院、新建幸福院、新建冬暖式大棚等一系列工作,凝聚了民心,得到了群眾認可。
“抓精準脫貧,不讓一個家包養網站庭掉隊。”據了解,柳家村共有29戶貧困戶,占全村39%,其中有14戶是因病致貧,占所有貧困戶的48%。楊小朋在走訪全村所有家庭后,按照貧困程度,分為“紅色家庭”、“黃色家庭”和“綠色家庭”,并細分優化幫扶工作內容,扎實開展節日走訪助困工作。每年入冬前,楊小朋都組織為貧困家庭送去取暖煤和過冬棉被,為無錢安裝取暖爐的貧困家庭免費安裝取暖爐;結合全市慈善救助工作,為全村特困家庭累計送去慈善救助金5萬余元。
如今,經過上下齊心協力幫扶,現柳家村集體經濟收入由“0”達到9.6萬元,貧困戶減少到10戶,預計年底前將實現全面脫貧,達到共奔小康的目標。
帶領村民種草藥謀出路
2014年9月,濟南市殘疾人勞動就包養管道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鋼來到三臺村,成了這個村的第一書包養網記。第一次來到村里,恰逢豐收時節,張鋼看到的卻是很多空置的土地。村民對他說,天旱地干沒法種糧。這一幕給張鋼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正式開展工作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展產業扶貧。在與村“兩委”共同確定了29戶60人的精準扶貧特困人員名單后,根據村里實際情況,張鋼牽頭成立了本村首家合作社——章丘市官莊齊魯中草藥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農戶為基礎,以山包養東省農科院技術支持和一家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包銷服務為依托,通過“基地+公司+農戶”的運行模式,進行丹參、黃芩、柴胡等產品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形成了村級經濟發展自我造血新機制,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村20戶貧困殘疾人脫貧。下一步,還將拓展種苗繁育,加工、包裝等項目,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張鋼最喜歡的一句話。長期以來他恪守著“服務、廉潔、奉獻”的人生格言,他常說,自己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所做的努力,離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和要求還遠遠不夠。但是,他在村民們的心中已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扶貧先扶智 網上致富忙
章丘市文祖鎮黃露泉村被群山環抱,村里的望天田只能種黑小米等耐旱作物,無奈交通、品牌等限制因素,品質口感上乘的“珍品”很難走出去,賣個好價格。打造“轎頂山黑小米”高端品牌,成為市環保包養局派駐黃露泉村第一書記李計珍突破扶貧瓶頸的選擇。他利用微信、互聯網等方式,僅2015年春節就為村里賣出了30多萬元的黑小米,單項增加集體收入5萬元包養網以上。除了轎頂山黑小米,李計珍還給村里引進了環保濾料加工和生態養殖兩個項目,讓群眾家門口就業,增強“造血功能”。
在李計珍看來,貧困村落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想觀念的落后。包村第一書記要從改變思想觀念入手,圍繞提高群眾自主脫貧能力,突出國家、省市各級政策宣傳,激發村級工作能力。對此,李計珍提出了扶貧推進、文化先行的思路,2014年12月4日掛牌成立了全省首個扶貧文化創意基地。2015年1月9日,成立全省首個村級扶貧主題兼國學文化書院——黃露書院,重點做好國學進課堂、儒學進鄉村、傳統文化進家庭“三進”活動。同時注重搶救挖掘老梆腔地方非遺,目前正在申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文化扶貧,當地群眾觀念得到了極大轉變,“我要干”的熱情、“我會干”臺灣包養網的能力得到提升。
西太平村位于長清區南部與肥城交界處,緊鄰104省道,危舊房屋眾多,破敗不堪,冬不擋風,夏不遮雨。全村共有170戶,包養518人,其中貧困戶78戶,327人,占到全村總戶數的46%,耕地560畝,其中水澆地只有178畝,旱地382畝。2014年9月15日包養網單次,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的郎咸穎入駐長清區馬山鎮西太平村擔任“第一書記”。
除了基礎薄弱,貧窮落后,建筑破敗以外,初到西太平村,村民和村兩委對這個掛職書記的態度比較冷淡——“就來兩年多的時間,能干點啥?也就是走走過場罷了。”村民們背地里如此議論,郎咸穎卻不以為然,暗自下決心非得干出點實事兒來。
包養甜心網西太平村人世世輩輩吃的是地表水,水質受到包養網污染,這嚴重影響了村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出現多起孕婦懷畸形胎兒現象,打深水井讓村民吃上優質的自來水成為當務之急。但在實施工程中,卻經歷艱辛。打井工程是由區水利部門通過招標負責完成,村內管道鋪設及水龍頭安裝由他村負責,在打井選址問題上,村民與施工方產生了嚴重分歧。村民認為施工方選址地勢低,井水被污染的可能性極大,水包養女人質難以保證。了解此情況后,郎咸穎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多次與施工方溝通協商,但施工方始終態度堅決,堅持在河道內打井,并聲稱:如果村里自行選址打井,必須臺灣包養網寫出保證書,如打不出水來,村里要承擔一切責任,并要承擔另行打井所需費用。幾經權衡,郎咸穎和村兩委班子主動提出“如打井失敗,另行打井費用由班子成員自掏腰包。”打井工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施了。最終,鄉親們自行選址打井取得了成功,無論水短期包養質,還是水量都達到標準,保證書上鮮紅的村委會印章,昭示著村兩委班子為群眾利益團結協作、勇于擔當的決心和魄力。群眾拍手稱快,村兩委班子的威信陡然提升!
TC:
發佈留言